来源:江南周末网时间:2025-08-13 18:40:21
浙江安吉/江苏盱眙,2025年8月13日 — 当最后一抹晚霞隐没在浙西天荒坪的竹海深处,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观测站的工程师陈志强轻轻按下控制钮。直径1.2米的近地天体望远镜缓缓转动,穹顶无声滑开,墨蓝天幕上亿万星辰骤然奔涌眼底。“银河清晰得能数清暗带,木星条纹肉眼可辨——一年里最好的观测季到了。”近日,持续晴好天气与稳定大气环境,让长三角多个顶级天文台站迎来“黄金窗口期”:安吉天荒坪、江苏盱眙、安徽黄山的观测基地内,科研人员彻夜守候,天文爱好者辗转奔赴。这片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土地上,一群“追星人”正依托稀缺的暗夜资源,探寻宇宙最深处的奥秘。
科学前线:巨眼望苍穹
盱眙的“太空哨兵”: 江苏盱眙观测站,亚洲最大的近地天体探测望远镜(1.2米施密特型)正以每夜扫描数千平方度的速度掠过天际。其核心使命是守护地球防线——精准定位可能威胁地球的小行星,计算其轨道。“近期重点监测编号2023 KF4的小行星,它将在三个月后以700万公里距离掠过地球,” 站长赵海斌介绍,“虽无撞击风险,但对其轨迹的精测可验证预警模型。” 望远镜配备的4K超高清探测器,能捕捉21等的暗弱目标(相当于从南京看清上海一盏路灯)。
天荒坪的“行星猎手”: 浙江安吉天荒坪江南天池天文台,两台大口径光学望远镜(0.8米 & 0.6米)对准了织女星方向。它们正参与系外行星搜寻国际联测项目。“通过凌星法,监测恒星亮度的周期性微弱下降,推断行星是否存在及大小,” 首席科学家李正阳解释,“近期目标锁定类太阳恒星‘开普勒452’,试图在其宜居带内寻找‘地球2.0’候选体。” 台站优异的视宁度(大气稳定度)是捕捉百万分之一亮度变化的关键。
黄山的“深空之眼”: 安徽黄山气象站旧址改造的高山观测点,虽规模较小,但海拔高、水汽少,特别适合深空天体光谱研究。一台0.5米望远镜正持续观测梅西耶天体目录中的遥远星系,分析其元素组成和运动状态,为宇宙演化模型提供数据。“这里能看到更‘干净’的宇宙。” 科研助理王璐说。
暗夜守护者:孤峰上的长明灯
观星圣地的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坚守:
与孤独为伴: 盱眙站工程师陈志强已驻站12年。观测夜需独守控制室至凌晨,唯一的声响是仪器风扇嗡鸣和望远镜转动的机械声。“整座山头就两三个人,夏天虫鸣震耳,冬天寒风刺骨。最难熬是春节,看着城里烟花,听着山里狼嚎。” 他笑称自己患了“星空依赖症”——几天不看数据就心慌。
和天气博弈: 天荒坪观测员张薇的手机装了8个天气预报APP。“山顶天气瞬息万变,一片云就能毁掉整晚数据。” 她曾连续三晚通宵蹲守目标星系,却在凌晨因一片突来的薄云功亏一篑。“学会接受无常,是必修课。” 最惊险一次是雷暴夜抢修被闪电击中的电机,她和同事冒雨摸黑爬上穹顶。
微光捕手: 黄山站的老技师周师傅,为调试一台CCD相机的制冷系统,在零下十度的冬夜反复拆装。“宇宙信号弱如萤火,设备必须‘零噪音’。一个接口漏电,就能淹没一颗超新星的光。” 他粗糙的手指能感知0.1毫米的机械偏差。
“我们像一群追光的人,” 陈志强望着盱眙巨大的穹顶,“只不过追逐的是130亿年前出发的光。”
科普热土:播撒星辰的种子
黄金观测季不仅是科研窗口,更是公众触摸宇宙的契机:
预约制的星空课堂: 天荒坪天文台每月开放4个公众观测夜,300个名额常“秒光”。游客在专家指导下用40厘米科普望远镜观测土星光环、月球环形山,VR设备则模拟穿越黑洞。“孩子问我‘月亮为什么跟着车跑’,这里找到了答案。” 一位杭州父亲感慨。
研学营里的未来科学家: 盱眙站暑期开设“少年天文家”研学营。高中生们学习处理真实的近地天体观测数据,亲手计算轨道参数。营员陈小雨的论文《小行星2023 GQ2轨道测定》获省级科创奖。“数据算出来那一刻,感觉自己摸到了宇宙的脉搏!”
高山上的宇宙剧场: 黄山观测点利用旧气象站礼堂改造球幕影院,播放自制的《黄山的星空》纪录片,讲述从黄山观测到的中国现代天文学史。散场后,观众可在露台用便携望远镜观星,“从银幕到星空,只有一步之遥”。
暗夜保卫战:熄灭多余的光
顶级台站的生存之本——暗夜环境,正面临严峻挑战:
光污染侵蚀: “十年前盱眙站目视极限星等可达6.8等(可见极暗恒星),现在降至6.3等。安吉受杭州、湖州灯光影响,东向天空已泛红。” 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吴昀痛心道。光雾吞噬暗弱天体,干扰精密测量。
地方行动:
安吉县划定以天荒坪为核心的“暗夜保护区”,区内路灯更换为1800K琥珀色LED(仅保留必需照明),并要求景区、民宿22点后关闭景观灯。
盱眙县将城区主干道路灯加装遮光罩,改造为向下照明,并推广智能调光系统(后半夜自动降亮度50%)。
发展之困: “关一盏灯容易,平衡发展难,” 安吉生态局干部坦言,“有企业抱怨‘黑灯瞎火影响招商’,民宿业主担心限光降低吸引力。” 黄山周边新建度假区的霓虹招牌,仍是观测站的心头刺。
星空之下:人类的位置与归途
当望远镜对准深空,引发的思考远超科学本身:
“星尘”的自省: 凝视着屏幕上仙女座星系漩涡般的亿万恒星,李正阳感慨:“地球在宇宙中连一粒微尘都算不上。所谓人类文明,不过是星尘间的短暂闪光。这让人谦卑。”
探索的本能: “明知99%的小行星不会撞地球,为何仍要全力搜寻?” 赵海斌的回答是:“预警能力关乎文明存续。探索未知、防范风险,是写在人类基因里的本能。”
和谐之道: 黄山脚下,环保志愿者林梅组织“暗夜徒步”,倡导减少光污染:“保护星空不仅是科学需求,更是对自然的敬畏。当我们学会为宇宙留黑,或许才懂得如何在地球上更温柔地居住。”
午夜时分,天荒坪的科普望远镜旁,一群孩子仍仰着头辨认夏季大三角。银河如乳白色的巨瀑倾泻过天际,将山峦与仰望的身影温柔包裹。长三角的观星台站,这些孤悬于经济热土上的“宇宙前哨”,不仅为人类拓展着认知的边疆,更以永恒的星光为镜,映照出我们在浩瀚时空中的位置、探索的勇气,以及与这片灯火人间和谐共存的可能。当越来越多的城市孩子能在此指认出土星,或许,关于未来的答案,就藏在这片被小心守护的星空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