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江南周末网时间:2025-08-05 22:14:18
“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对基层干部而言,自省犹如一面镜子,既能照见不足,也能映出方向。可现实中,一些干部却缺少“照镜子”的习惯,对自身言行缺乏警醒和反思,导致问题积重难返、作风日渐漂浮,甚至在权力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强基层治理的背景下,唯有让“自省之光”常照初心、长亮前路,方能走稳走实为民服务之路。
干部之病,常始于“不会照镜子”。“吾日三省吾身”,这是古人留下的警言。然而,今天一些基层干部却把自省视作“负担”,不愿照、不敢照、不会照,长期处于“自我感觉良好”的舒适区。
自省,是防微杜渐的“防火墙”。“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干部腐化变质,往往始于一次次对小节的忽视、对“灰色地带”的容忍。如果不及时打扫思想上的“灰尘”,就可能滋生歪风邪气、甚至滑向违纪违法的深渊。自省正是一种“精神体检”,能帮助干部及时发现自己在思想、作风、能力等方面的“病毒”,在苗头初现时“打补丁”“堵漏洞”,构建起抵御诱惑、防止变质的“思想堤坝”。像“老黄牛”一样勤勤恳恳、如“夜航灯”般时刻警醒,才能在充满诱惑和挑战的基层一线,守住底线、不越红线。
自省,是能力提升的“助推器”。基层工作千头万绪,既要统筹政策执行,又要直面群众诉求,不少干部感到“力不从心”。问题不在任务重,而在于自我提升不足。有的干部依赖“经验主义”,面对新技术、新理念显得捉襟见肘;有的干部“闭门造车”,未能将群众意见转化为改进思路。这种“本领焦虑”需要以自省为突破口,时常反思“我为群众做得够不够”“我与岗位匹配度高不高”,从而查找短板、补齐弱项,把“差评”变“好评”、将“问题清单”化作“成长计划”。
自省,是为民服务的“清醒剂”。“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干部的作风直接影响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如果干部自我沉醉于“自我感动”,却忽视群众“冷暖之需”,无异于闭门造车、自说自话。要让自省成为一种常态,干部需时常问自己:今天的决策是否接地气?昨日的工作是否见成效?群众的情绪是否被关照?一旦形成“时时问心”的自省习惯,就能不断校准工作坐标,将群众的“小问题”当作大事办,把百姓的“话外音”当作意见听,让为民服务真正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自省不能靠“突击检查”,也不能沦为“走过场”。各级党组织应推动建立健全干部自省机制,如定期组织“照镜子”式谈心谈话、开展“红脸出汗”式民主生活会,让干部在“自我批评”和“群众监督”中明得失、知进退。同时,把自省成果与干部评价、选拔、问责挂钩,让“敢于自省、善于自省”的干部有平台、有奔头,推动形成“处处讲反思、事事讲责任”的浓厚氛围。
作者:刘书秀
单位:河北省沧州市渤海新区黄骅市常郭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