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山西日报时间:2025-11-05 08:32:53
11月1日,祁县玻璃器皿产业园内机器轰鸣,一排排晶莹剔透的玻璃杯盏在流水线上运转。“过去产品不良品率居高不下,订单总是卡壳。现在通过认证机构‘一对一’指导,生产周期缩短了15%,客户满意度提升了3.8%。”祁县某玻璃器皿企业负责人道出了众多小微企业的心声。这背后是省市场监管局构建的“政府引导+机构赋能+企业主责”帮扶体系在持续发力。
为打通小微企业质量提升“最后一公里”,省市场监管局整合219家认证机构、14家行业协会及近900名认证专家,组建了一支“质量诊疗团”,深入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开展“地毯式”服务。针对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实施“一企一策”精准帮扶:对初创期企业,重点培训质量管理基础知识,帮助建立标准化生产流程;对成长期企业,导入ISO9001等质量管理体系,破解生产效率低、成本控制难等痛点;对成熟期企业,指导开展自愿性产品认证,助力打造品牌优势。
针对平遥推光漆器传统工艺标准化不足的问题,认证专家协助企业制定《推光漆器工艺流程规范》,推动32家作坊式企业升级为规模化生产主体;在定襄法兰产业园,通过优化焊接工艺认证标准,产品合格率从82%提升至97%,成功打入欧盟市场。截至目前,全省已累计帮扶小微企业5651家,解决质量、管理、市场等各类需求2600余个,推动451家企业跻身专精特新行列,27家企业获评“山西精品”。
“单一的认证服务难以解决产业深层次问题,必须将标准、检测、认证、品牌等质量要素打包整合。”省市场监管局认证处副处长杜建军表示,基于此,我们探索出“质量基础集成”帮扶模式,为专业镇、产业集群量身定制升级方案。
在太谷玛钢专业镇,公共服务平台整合了计量检测、标准研发、认证咨询等功能,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某玛钢企业通过平台获得光谱分析检测服务,及时发现原材料成分偏差,避免批量质量事故,节约成本80余万元。平台运行以来,已服务企业1200余家次,推动玛钢产品合格率提升至99.2%。
省市场监管局指导企业开展自愿性产品认证,按品质等级划分产品线,高端产品溢价空间提升30%。清徐老陈醋专业镇引入BRCGS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后,产品顺利进入英国市场,出口额同比增长67%。而在“稷山四宝”产业带,通过培育“三品一标”认证产品58个、绿色食品认证产品29个,带动当地农产品均价提高25%。
如今,山西的帮扶模式已形成可推广的制度框架:在组织层面,建立“政府+机构+协会”协同机制;在服务层面,打造“公益培训+个性辅导+金融支持”服务链;在评价层面,构建“认证等级+企业分型”的培育体系。这套体系既尊重企业主体地位,又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既解决当下难题,又着眼长远发展。
与此同时,省市场监管局创新推出“晋质贷”融资服务,将企业质量认证等级与信贷额度挂钩,为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开辟绿色审批通道。清徐某老陈醋企业通过BRCGS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后,凭借认证报告获得500万元信用贷款,用于智能化生产线改造,产能提升40%。目前,“晋质贷”已帮助全省小微企业获得信贷支持36.29亿元,实现“质量信用”向“融资信用”的转化。
从平遥推光漆器的精雕细琢到定襄法兰的精密锻造,从代州黄酒的古法酿造到怀仁陶瓷的创新设计,质量认证像一条无形的纽带,将全省各地的特色产业串联起来。省市场监管局探索出的“认证+产业”帮扶路径,通过政策精准滴灌与创新服务护航,让数千家小微企业破茧成蝶,更凭借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入选国家级典型案例库,为全国质量认证提供了“山西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