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西日报时间:2025-10-16 13:11:14
“大家不要着急,有诉求挨个说。”20多位农民工前不久来到河津市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要求立案讨薪。得知程序上不符合立案条件后,当事人表示不满意,原本平静的大厅顿时嘈杂起来。
听到动静后,司法释明中心的老卫迅速赶来,问明情况后,确定了3名代表,带领他们到工作室进行沟通。老卫从书柜中抽出劳动争议维权指南,对照相关条文逐一解释,最后说:“根据咱们的具体情况,应该先到市人社局申请仲裁,如果对仲裁结果不服再来法院起诉。”怕代表们记不住,又拿起纸笔,把仲裁需要的材料清单、申请流程一一列出来。
老卫,名叫卫民生,是一位退休法官。今年,运城中院创新推出覆盖诉前、诉中、判后及执行全流程的司法释明机制后,河津市人民法院聘请老卫“重归岗位”,成立了司法释明中心“老卫工作室”,为群众排忧解难。
“如何在庄严的司法程序中,让每一位当事人、诉讼参与人不仅能感受到公平正义,更能清晰地理解‘为什么这样判’‘下一步该怎么做’,这既是司法为民的应有之义,也是提升司法公信力的重要基石。”老卫告诉记者,司法释明机制有效化解了诉讼中的“堵点”“盲点”,让司法裁判“看得见”,更“听得懂”,在群众中收获了良好的反响。
“老卫工作室”对外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为群众释法解惑、化解难题;对内是年轻干警的“传帮带”平台,让宝贵的司法经验代代传承。
一天中午临近下班,年轻法官小李开完庭后向老卫吐槽:“一起简单的劳务纠纷案,原告证据不足,被告死活不认。解决不好,很可能使矛盾激化……”老卫听完,缓缓说道:“这案子啊,重点不在‘判’,在‘调’。”接下来,老卫耐心地拆解思路,“你先试试‘背对背’调解,分别跟原告、被告聊,把利害关系讲透。等他们各自想明白利弊,再让他俩‘面对面’谈,尽量促成调解。”在老卫的帮助下,李法官很快促成了双方的调解。
“老卫工作室”用耐心和专业架起司法与群众的“连心桥”,自今年4月成立以来,已累计接待当事人102人次,释明案件50件,为审判业务答疑百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