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技日报时间:2025-10-09 14:15:30
在青海门源回族自治县泉口镇旱台村,祁连山融化的雪水沿着大通河顺流而下,流经旱台村冷水鱼繁育和育苗基地,这里水温常年保持着7℃,极其适合虹鳟等冷水鱼的生长条件。近日,一批刚孵化的虹鳟鱼苗被打包运往山东威海。
丰富的冷水资源是门源得天独厚的优势。2019年,山东援青干部深入挖掘冷水资源潜力,先后整合4000余万元资金建设门源县冷水鱼养殖基地,结束了当地鱼苗外购的历史。
为了探索“陆海接力、门源孵化、山东养殖”的繁育模式,门源县冷水鱼养殖基地2023年与山东深远海绿色养殖公司签订2300万元大单。同时,当地引入青海国投集团,完成国企混改,由原来单一的鱼苗孵化转变为集大规格鱼苗供应、成品鱼养殖、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运营。
2023年9月,随着冷水鱼养殖产业不断扩大,门源县冷水鱼养殖基地优化升级传统装备,新增苗种培育和成鱼养殖车间,配备了育苗孵化系统、开口驯食等智能化养殖控制系统。同时,基地计划在每口网箱里配套独立的源水取水处理系统,目的是有效降低能耗,减少养殖用水量和养殖尾水排放量,实现生态养鱼。
完成这一计划,需要供电系统的支撑。得知客户需求后,“石榴籽”供电服务网格员及时制定供电方案、完善用电措施,提前完成1台400千伏安变压器的投运工作。2023年底,基地累计用电容量达1030千伏安,为养殖基地升级改造提供了电力保障。
“今年初,门源县冷水鱼养殖基地引进15万粒大西洋鲑鱼淡水养殖受精卵,已采用陆基循环水孵化系统进行孵化养殖,繁育鱼苗已全部订出,计划年内再次引进大西洋鲑鱼受精卵100万粒。”门源县冷水鱼养殖基地厂长刘立治介绍。目前,基地年孵化鱼苗达800万尾,占青海市场超85%。在基地养殖车间,30个圆池里面,鱼苗畅游,水循环系统不间断运行,工作人员张久莲边投喂鱼食,边观察鱼苗长势。
张久莲是泉口镇多麻滩村村民,在门源县冷水鱼养殖基地从事冷水鱼养殖已5年。“有一份家门口的稳定工作和收入,比放牧稳定多了。”张久莲说,和她一起在基地务工的周边村民还有很多。带动就业的同时,门源县冷水鱼养殖基地从2020年起,还为门源县浩门镇西关村、泉口镇多麻滩村等13个村集体经济分红,每年分红52万元。
从资源优势到产业崛起,可靠电力正在为门源冷水鱼养殖注入强劲动能,让祁连山的冰雪融水不仅滋养着高原大地,更成为带动群众增收、赋能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