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城市金融报时间:2025-08-19 14:27:01
专家表示,开展城市更新,有助于存量提质增效、激活内需,持续巩固房地产市场稳定态势,推动房地产行业转型升级。
本报综合报道 时下,城市更新成为高频词。不久前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将城市更新纳入总体要求,明确“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随后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要“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为新时期城市发展锚定了方向。
近来,多个地方对城市更新作出部署。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的城中村及旧城改造项目进入密集施工与规划落地期,城市更新呈现提速态势。地方政府在征拆安置、产业导入、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协同推进,城市旧貌换新颜。
专家表示,城市更新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开展城市更新,有助于存量提质增效、激活内需,持续巩固房地产市场稳定态势,推动房地产行业转型升级。
助力城市换新颜
在广州四大城中村改造重点片区中,罗冲围片区城中村改造项目进展最快,据了解,该项目总面积22.8平方公里,现状建筑面积2136万平方米,涉及城中村14个、需改造旧厂39个和旧城1247万平方米。
近期,罗冲围项目安置区加快开建,截至8月初,该项目已开工29.3万平方米,共计2900余套安置房;2025年底前,61.5万平方米(7100套)安置房将全部开工建设。
不仅仅是广州,深圳也迎来大体量旧改项目的新进展。7月底,湖南一家民营企业旗下的深圳市领瑞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中标龙岗区吉华街道三联社区土地整备利益统筹项目。该项目占地84.21公顷、规划总容积32.95万平方米,是深圳东部近年来少见的超大体量旧改项目。据了解,这也是外地民企近年来首次操盘东部核心区城市更新。
“大型旧改项目在推动片区功能升级的同时,也有助于集中完善公共配套设施,带动周边产业发展,未来该区域有望结合产业导入,推进产城融合型更新。”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表示。
在上海,城市更新则与历史文化保护正形成深度结合。据了解,上海正加快推进外滩“第二立面”、衡复风貌区等区域整体更新,积极推动徐汇滨江、静安走马塘等区域转型发展。业内预计上海更新节奏将全面提速。
在北京,不少危旧楼房拆除工作持续进行。例如,丰台蒲黄榆多个老旧社区已经拆除。海淀区“朱房村甲1号”及“什坊院甲1号”等都启动了拆迁腾退工作,为区域焕新按下加速键。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丰台区今年下半年拟供应11宗商品住宅用地,不少地块来自棚户区改造和城中村改造项目。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城市更新释放的土地有望持续保障优质土地供给,推动“好房子”建设。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京津冀房地产研究院院长赵秀池表示,城市更新让城市更有活力。一方面,地方政府在产业导入、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协同推进,让城市旧貌换新颜;另一方面,各地要因地制宜,按照城市人口的变化,调整土地与房地产供应,平衡供求关系,促进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
保留城市历史肌理
城市的魅力,藏在历史建筑的肌理中,印在街巷市井的记忆里。因此,现阶段的城市更新更加强调“保护”,坚决防止大拆大建、拆真建假。这让越来越多留住人们记忆的老街区、老厂房在重新利用中焕发了生机。
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要保留城市历史肌理。山东省青岛市四方路历史文化街区是青岛开埠之地、主城发展之源。青岛市分三期对街区内历史风貌建筑进行保护修缮,拆除公共区域私搭乱建,恢复老建筑原有形制,对道路实施步行化改造,配齐水电气暖等现代化基础配套,吸引百余家各类商户入驻,环境品质、街区活力显著提升,已成为市民及游客体验青岛闲适文化的必到之地。在此过程中,当地注重保护和延续四方路街区的道路网格、院落布局和建筑形式,对街区内106栋历史风貌建筑逐一编制保护更新方案,完成9.5万平方米建筑保护修缮工作。
小西街历史文化街区是浙江省湖州市市井生活的代表地。过去,街区内存在建筑质量老旧、基础设施落后、生活配套不足、环境卫生脏乱等问题。如今,整体保护成效显著。保护修缮了各类建筑700余处、历史街巷20余条、河道驳岸近1公里,保护修复了古埠头、古桥、古树、古井等历史环境要素100余处。
在同济大学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伍江看来,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不是城市发展的包袱,而是城市竞争力的源泉。保护的根本出路在于适度利用,通过持续更新不断提升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功能和优化城市空间品质,从而不断激活历史文化遗产的当代活力。发展城市文化旅游事业,使城市历史文化得到更多展示与彰显,也可使隐性的历史文化价值转化为当下的经济价值,并最终转化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事业的重要资源。
构建发展新模式
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正对下一步城市的发展进行布局。
7月28日,江苏省召开促投资工作专题会议,提出要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形成更多投资增量。
上海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主任王桢日前透露,上海将积极探索符合上海实际的城市更新新模式新机制,加快城市更新步伐,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目前,上海已明确要在2026年全面启动城中村整体改造项目,2027年全面完成小梁薄板房屋改造,继续开展老旧小区改造,加快推动商业商务活力提升,促进产业用地提质增效、推动“一江一河一带”功能融合和品质提升,强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等。
河南省发展改革委负责人近日表示,将深入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健全郑州都市圈推进机制,实施城市更新重点工程三年行动,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让城市不仅有高度、更有温度。
根据吉林省的安排,吉林也将建立“城市体检—更新规划—单元(片区)策划—更新项目库—年度更新计划”实施机制,一体推进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建设。同时,注重以用促保、活态传承。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让城市更具特色、更有品位,成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新支点。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在8月1日出版的《求是》杂志刊文表示,当前,我国城市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要加快推动城市动能转换。着力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优化和完善住房供应体系,更好满足刚性和改善型住房需求。
“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其重点是匹配需求的高质量供给。今年以来,政策进一步从短期提振转向长效机制构建,尤其是住房供应体系的完善推进,为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中指研究院政策研究总监陈文静说。
倪虹表示,城市中积累了大量建筑、设施和土地等资源,要激活城市存量资源资产潜力,改造利用老旧厂房、低效楼宇、传统商业设施等存量房屋,盘活利用存量低效用地。
“预计细化支持性政策将逐步落地,加速推动城市更新。综合看,促需求、去库存、防风险,政策闭环正在形成,长效机制已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联通。”严跃进表示,展望下半年,各方将更大力度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政策“组合拳”的累积效应将持续显现,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有望加快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