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城市金融报时间:2025-08-07 16:56:32
明显带着推销和广告意味的非标“对撞测试”不宜提倡,消费者要冷静看待这类营销行为。
本报综合报道 7月29日,理想汽车在理想i8上市发布会上,播放了一段理想i8与一辆重型卡车100公里/小时对撞测试的视频,以其惊世骇俗的视觉效果,瞬间引爆了中国汽车圈的舆论场。
视频显示,理想i8各项指标表现优异,正面对撞(100公里/小时)、侧面碰撞重卡测试后,A柱、B柱、C柱、门梁均无变形,9个气囊全部打开,电池包无漏液、无起火,车门自动解锁、门把手自动弹开。
一辆2.6吨的电动SUV,竟将8吨重的卡车撞得驾驶室与货箱分离、车轮腾空。随后细心的网友发现,与理想i8碰撞的是来自东风集团旗下的乘龙卡车。
资料显示,乘龙卡车是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下称“东风柳汽”)旗下商用车品牌,产品阵营覆盖轻型、中型、准重型、重型车型以及全系列的专用车型和新能源车型。
此次理想i8与重卡的碰撞测试中,测试场地和测试车辆上都贴有很明显的“中国汽研SUPER CRASH超级试验”字样。这意味着,此次测试并非理想承办的测试,而是找了第三方。发布会后,理想汽车在官方网站上发布的碰撞视频将卡车车标打码,但并未阻止舆论的发酵。
乘龙卡车诉理想侵权
对撞风波后,乘龙卡车官方账号一改往日低调,连续四天通过官方渠道回应争议,且在多个社交账号陆续发布宣传视频、产品介绍等。
7月30日,乘龙卡车率先用一段安全测试视频回应市场及消费者对其安全性的质疑,该视频中详细解读了该车型的安全性能,并称已通过ECE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第29项商用车安全法规认证,可以满足世界级的安全性能要求。
随后第二天,作为乘龙卡车的母公司,东风柳汽发布关于某品牌使用碰撞视频侵权的声明。
声明中表示,某汽车品牌在2025年7月29日发布与乘龙卡车正面碰撞视频的行为,已构成严重侵权,并超过正常商业竞争范畴,严重误导和损害公众知情权,对我司品牌及商业名誉带来了巨大负面影响,涉嫌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广告法》及《民法典》等相关法律。
东风柳汽直言,截至目前,某汽车品牌并未公开测试车辆状况(双方车辆是否改装、减配、卡扣是否固定、车辆是否过检等)、场景环境(测试场地状况、车速、驾驶状态等),通过自定义碰撞条件,特定设计非常规测试场景,发布与公众认知的正常碰撞结果偏差较大的碰撞视频,不仅贬低我司品牌形象,还容易对广大车主造成误导,形成安全隐患。
“迟来的”声明
随着“对撞测试”的舆论愈演愈烈,8月3日晚间,理想汽车作出回应,理想i8和卡车撞击的超级实验,是基于用户真实交通会车场景的模拟,全权委托专业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测试认证,试验场地、测试设备以及市场端随机购买的测试卡车均由检测机构提供,我方没有任何指定。
理想汽车称“本次测试目的只是为了验证和提升理想i8的被动安全性能,并非针对其他任何品牌进行产品质量评价,测试结果也不应被解读为对其他品牌产品质量的论断”。
理想汽车在官博发布的《关于理想i8安全性碰撞测试的说明》长文中,从“为什么要做这次测试”“碰撞测试的表现”“关于此次事件的舆论影响”“网友讨论的热点话题”四方面做了回应。
理想汽车称,为了让用户看到理想i8在提升车辆安全性上的努力与成果,特别委托第三方权威机构—中国汽研执行高强度碰撞测试,并选择了“小车对撞大车”这种对车辆安全性要求极高,也是众多主流车企广泛采用的测试和宣传方式。
理想方面认为,测试结果充分展示了理想汽车的安全性,称“理想i8创新的短前悬安全结构有效化解正面撞击带来的冲击力”。
对于该测试视频对乘龙卡车造成的负面影响,理想方面解释称,“测试所用东风柳汽乘龙品牌二手卡车仅作为移动式壁障物,理想无意也没有对其做出质量方面的引导性评价。对于测试过程导致东风柳汽乘龙品牌被意外卷入舆情争议,实属无心之举”,并特别澄清,理想汽车与东风柳汽乘龙不存在直接竞争关系,理想对乘龙“秉持敬重之心”。
同日,中国汽研也在声明函中公开了整个测试的详细设置,该测试于6月27日在中德智能网联汽车四川试验基地性能路进行。测试过程中,理想i8的碰撞速度为60±2km/h,移动式壁障车相向速度为40±2km/h。
对于为何选择乘龙卡车,中国汽研解释称“根据搭建交通事故场景的需要,仅以卡车整备质量作为选择标准,在市场端随机购买了二手卡车作为移动式壁障车”。测试前,试验团队对样品车辆理想i8进行了查验确认,并对移动式壁障车进行了整备:外饰伪装(车身红色改白色、伪装粘贴)、安装自动驾驶装置,并配重至8吨。
中国汽研还在声明函中称,测试依据中国典型交通事故场景制定,不涉及其他品牌安全性能评价。
安全测试需要官方“标准”
此次争议也引发了行业对于中国市场中汽车安全测试的思考。
事实上,目前全球NCAP体系,包括中国C-NCAP均未设立乘用车与卡车正面对撞的标准化规程。
业内人士认为,非强制测试的商业化应用缺乏监管,车企可通过选择性披露数据来塑造“安全标杆”形象。中国汽研虽声明测试合规,但未公开具体参数,难以消除公众疑虑。
此次对撞,理想的测试设计虽在实验室条件下合规,但其场景选择偏离真实事故形态,且未充分披露细节,被批评为“安全营销秀”。业内人士表示,行业需建立明确规则,区分“开发验证”与“市场宣传”的测试边界。
该人士指出,舆论事件发生后,工信部、中汽协等机构尚未介入调查,暴露了监管对非强制测试的空白。行业亟须建立测试数据强制公开制度,要求企业披露碰撞角度、车辆状态等核心参数,并引入独立第三方复核机制。
营销的底线在哪里
关于“对撞测试”,涉事三方是各自说理,是非曲直尚无定论。但有一点是清楚的,这一事件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对撞测试本身,涉及商业伦理、相关法规,甚至可能延伸到汽车领域的不合理竞争方面。
理想i8的测试结果很可能是“真实”的,但这个“真实”必须打上一个大大的引号,因为它大概率是在特定条件下呈现的效果。现实中,家用汽车撞上重卡,且能重现实验室特定条件的概率微乎其微,至少从过往交通事故对撞结果来看,小汽车没赢过,重卡没输过。那这样的测试就潜藏着误导风险:如果消费者因此误以为购买的小汽车真能“硬扛”大卡车,付出的可能是财产、健康甚至生命代价。
要平息争议,行业应该提升测试透明度,比如公开详细测试参数。如果“乘用车撞卡车”有必要成为测试标配,就应考虑制定测试标准,避免测试成为营销噱头。
这些年,新能源汽车行业在技术领域“弯道超车”,打广告也屡屡出现“营销超速”。比如将40多万元的车型称为“500万以内最好的家用旗舰SUV”,这个“最好”是谁评的呢?广告法明确禁止使用“最佳”等表述。还有的企业将L2级辅助驾驶包装成“自动驾驶”,导致消费者误判其技术能力甚至付出生命代价,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反内卷”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汽车领域尤其是新能源汽车领域是“反内卷”的重点方面。一旦触及这个红线,面临的可能是严厉处罚。
7月中旬,中央第四指导组聚焦“综合整治新能源汽车行业非理性竞争问题”专项工作赴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开展下沉调研。其中强调,要深刻认识整治新能源汽车行业非理性竞争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强化担当作为,积极履职尽责,切实规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秩序;并且要求强化部门协作、政企联动,建立健全协同工作机制,及时发现并解决关键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处于舆论“风暴眼”的理想i8并未带给消费者过多震撼,上市后的市场反响并不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