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周末---中经视觉 > 文化 >>正文

还有多少 本地娃 会说方言? 象山多所学校 这样“拯救”方言

  象山县新南幼儿园的方言小剧场。  一萝味,两萝味,三板桥,炒糖糕,你一堆,我一堆,剩点我们小孩带家去,芝麻开花节节高。3月18日...

  象山县新南幼儿园的“方言小剧场”。

  “一萝味,两萝味,三板桥,炒糖糕,你一堆,我一堆,剩点我们小孩带家去,芝麻开花节节高。”3月18日,象山县爵溪街道中心幼儿园里,午睡结束的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吟诵着当地民谣,摇头晃脑,摇摇手又跺跺脚,刚睡醒的慵懒和“起床气”一扫而光。

  这是该幼儿园经常出现的一幕。孩子们吟诵着象山民谣,丝毫看不出大部分孩子竟然不是本地人。据悉,从2023年起,爵溪街道中心幼儿园便有意识地将方言引入教学中,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娃娃在爵溪更有归属感。

  这只是象山县众多学校(幼儿园)开展方言教育的一个缩影。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一种载体,记录、保存、传播着地方文化,也最能体现地方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近年来,象山不少学校着手开展方言教育,以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

  现代金报|甬派

  记者 林桦 通讯员 陶丹青

  幼儿园外地娃娃多

  学习象山方言

  让他们更有归属感

  “全园700多个孩子,只有不到40个本地孩子。以前在我们幼儿园,几乎听不到一句本地方言。虽然感觉上更现代化了,但本地孩子少了些家乡认同感,外地孩子也很难有归属感。”象山县爵溪街道中心幼儿园方言教学负责人金晶向记者介绍开展方言教学的原因。

  据了解,爵溪有很多针织厂,吸引了很多外来务工人员。但很多外来务工者觉得自己只是“暂住者”,甚至连他们上幼儿园的孩子都有这种认识:我来自外地,来爵溪只是为了上学。

  以前,这个幼儿园的分班还存在着“本地班”“外地班”之分。“就拿某一年的数据举例,在我们幼儿园学习的孩子有760多个,而本地娃只有40个左右。所以,这40个本地娃组成了一个班。其他孩子来自江西、安徽、重庆、河南、贵州等地,由于饮食习惯、语言文化的不同,这些‘外来娃娃’对爵溪没有归属感,很难真正融入幼儿园的集体生活。”金晶说,因为觉察到了这一点,从2015年开始,幼儿园不再按照籍贯分班。

  为了让外地娃更有归属感,爵溪街道中心幼儿园开启了方言教学活动,专门成立了一个教学小组,教大家学说象山话。比如,每周选择一到两天,抽个时间段,让爵溪本地的孩子说家乡话,在老师确认其发音正确后,让外地孩子跟着学。

  “你困觉了弗(睡觉了)”“爬起了弗(起床了)”……孩子们对象山话很好奇,也很喜欢学,“孩子们的语言能力很强,没过多久,他们就能灵活运用这些方言了。”金晶说,后来,老师开始教孩子们学习象山民谣,从字词的学习延伸到整句话的练习。

  此外,老师还会带孩子们走出幼儿园,品尝爵溪美食,探访爵溪的针织店铺,用本地方言与爵溪本地人交流,“现在,我们在幼儿园经常能听到爵溪方言,从语言上很难区分哪个是本地娃哪个是外地娃了,孩子们的关系也更亲密了。”园长夏霓表示,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背景下,适当进行方言教育,可以让外地娃娃们在更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成长,在爵溪更有归属感。

  很多本地娃也不会说方言

  学校纷纷采取行动“拯救方言”

  外地人不会说象山话很正常,但令人吃惊的是,本地孩子真正会说方言的比例也很少。记者面向象山县石浦片区做了一个调查,在接受问卷调查的1552个小学生中,本地孩子占比约九成,但只有469个孩子表示会说本地方言。这说明,哪怕是本地孩子,不会说方言的也占据大多数。

  “现在的很多年轻家长在家都用普通话交流,孩子们很少有接触方言的机会。”一位受访家长告诉记者。

  为了“拯救方言”,建立学生对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的情感纽带,象山各校纷纷采取行动,有的开设课程,有的开展活动,一起“拯救方言”。

  象山县石浦镇新港小学开展了一系列关于“石浦方言”的活动,不仅开设了“阿拉石浦话”的校本课程,还建立了“阿拉石浦话”兴趣社团。每年12月,新港小学还会举行非遗方言故事比赛。

  “春季黄鱼咕咕叫,要叫阿哥踏海潮;夏季乌贼加海蜇,猛猛太阳背脊焦……”平时说惯了普通话的孩子们,在一系列的方言活动中找到了不一样的乐趣。

  “以前过年的时候,我都不知道跟爷爷奶奶聊什么,甚至听不懂爷爷奶奶说的话。但是参加了学校开设的方言社团后,我经常主动问爷爷奶奶关于方言的问题。”新港小学601班的王晨语同学表示,方言拉近了他与祖辈的距离。

  象山县石浦镇昌国幼儿园将方言民谣融入幼儿园自主游戏、集体活动、家园互动等活动中,让幼儿通过原生态的文化,感受浓浓的家乡味;象山县新南幼儿园开设了“家乡的方言”园本课程,分为“人、景、艺、食、俗”五大类,让孩子们在方言环境中,沉浸式了解家乡文化;象山县泗洲头镇中心小学编制了《趣说乡音》课程,带领学生搜集本地神话传说、伟人事迹、民间故事,并用方言将经典口口相传;象山县机关幼儿园有个“非遗故事馆”,每周两次组织孩子们在馆内用象山话讲故事、学配音等。

  “拯救方言”,不仅是学校特色发展的需要,也是象山县教育局保护地方特色语言的积极行动。由象山县教育局等联合主办的象山县非遗少儿故事大赛已举办了四届,越来越多的少年儿童爱上了用方言讲述发生在象山的传奇故事。“象山方言就是象山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在人口流动日趋频繁、区域融合不断加快的当下,保护方言,就是保护象山的历史文化基因。”象山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做好推广普通话这一主责主业的同时,也希望中小学生拉近与方言的距离,不仅让象山本地学生记住乡愁,也让更多的“新象山人”融入象山、扎根象山,获得归属感。

  ■专家点评

  方言是一座城市的根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教授

  宁波市中国语言文学与区域文化重点学科负责人 周志锋

  方言是一座城市的根。“故乡”最重要的两个特征,一个是家乡菜,一个是家乡话,这是一种情感的认同感。方言不仅仅是交际工具,还是联络乡情的纽带,是地方文化的载体,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象山虽然属于宁波,但象山话和宁波话有很大的不同。学习象山话的同时,孩子们也在学习家乡民俗,体会家乡风情。

  学习方言,与当前推广普通话的背景并不冲突。就像现在的孩子学习外语,并不影响其汉语的学习和使用。从某种程度上说,学习方言,也能促进其普通话的学习能力。因此,不管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层面,都应该鼓励学生学习当地方言。

  来源:现代金报

关键词阅读: 的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