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西日报时间:2025-10-15 14:01:05
农文旅融合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引擎。近年来,芮城县依托优异的资源禀赋,进一步打破传统产业发展的单一模式,全力构建以农业为基础、文化为灵魂、旅游为载体的多元产业融合发展体系,为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提供鲜活样本。
在融合中深挖乡土宝藏
10月8日,芮城县永乐镇原头村,访仙栖民宿里茶香四溢。民宿外是阡陌纵横的田野,走几步便可一赏九曲黄河的奔流不息。这座由当地企业投资兴建的民宿,在保留传统村落建筑风貌的同时进行了现代化升级,让游客化身“新村民”深度体验民俗文化,成为红遍周边的新晋打卡地。
“10月1号到7号,我们民宿的24间房,接待游客278人。”访仙栖民宿负责人赵敏告诉记者,民宿今年5月开始试运行,游客有芮城周边县市的,还有来自陕西、河南、河北、江苏、广东和北京等地的。包括赵敏本人在内,民宿已经吸引了5名原本在外就业的芮城青年“回流”。
永乐镇是吕洞宾故里,永乐宫旧址所在地。2023年,芮城县启动永乐宫旧址活化工程,打造吕祖故里景区,并以此为突破,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农村闲置房屋越来越多。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探索农户合法拥有的住房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永乐镇镇长杨少东介绍,该镇将乡村旅游与房屋改造有机结合,力争实现闲置资源变富农资产、传统村落变度假胜地的转型升级,有效承接吕祖故里景区的辐射带动与客流外溢。
原头村村民段东兴将家里闲置的宅基地使用权出租给村集体,自己去县城打工。“宅基地年租金一万余元,加上打工的收入,一年下来比以前多收入三四万元。”段东兴高兴地说,随着民宿的效益提升,租金还将逐年上涨,“闲置的宅基地以前是‘包袱’,现在变成了‘摇钱树’。”
2025年4月,携程度假农庄·芮城黄河湾联营店开业。携程集团副总裁、携程研究院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任李珍妮在现场致辞中阐述了携程布局芮城的初心:“芮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日益出圈,具有国际性的发展潜力。近年来,携程集团不断依托高端民宿建设带动乡村旅游生态发展,以旅游带动乡村振兴。这次双方合作打造的芮城度假农庄项目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依托中条山气候资源禀赋,陌南镇东峪村世杰康养小镇着力建设集休闲、康养于一体的特色小镇;集烧烤、露营、音乐节等多业态融合,大禹渡太空舱成为当地新坐标……如今,在芮城县,文化、休闲、赏景、体验、研学等不同类型特色民宿星罗棋布,黄河、中条山民宿“点上能开花、面上有热度”的串联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在融合中激活产业动能
清晨时分,阳光照在永乐镇历山村的藕塘中,一群挖藕人正在泥塘里忙碌着。他们身着连体水裤,整个人几乎都泡在泥水中,侧身、弯腰、脸与水面相接,仔细摸索,一条条带着淤泥的莲藕从“熟睡”中被“唤醒”,破水而出。
郝新武种植莲藕已有十年。他告诉记者,每年8月到第二年6月,都是莲藕的收获季,每亩藕塘产量最高1250公斤。种植莲藕不仅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还可以吸纳周边村民就业,走出了一条特色农业助农增收的致富之路。
“我们村每年要雇用1000多人挖藕,每人每天能挣500元到600元。”郝新武说,好的挖藕人一年能挣十几万元。
历山村黄河滩涂资源丰富,盛产“九孔白莲”,以“甜白脆”的特点享誉大江南北。近年来,该村结合芮城打造沿黄经济带和全域旅游的机遇,深挖农产品附加值,以多元业态带动产业发展,连续举办莲花农文旅融合“打卡季”活动,打造集莲藕种植、休闲观光、亲子游乐于一体的农旅融合新业态。2024年更是通过村集体土地和厂房入股形式,引进与君共赢莲藕加工厂做实精深加工,增加莲藕产值。目前,永乐镇莲藕种植面积已超万亩。
“藕片、藕粉加工车间今年即可投入使用,可实现年产藕片5000吨、藕粉1000吨,同时带动300余名劳动力就业,年可为村集体增收100余万元。”郝新武告诉记者,引进加工厂后,他每亩藕塘的产值可提升1000元。
和郝新武一样实现增收梦想的,还有河南人梁高虎。
2015年,梁高虎开始在芮城县古魏镇夭头村种植莲藕,规模达2000亩。2025年,在省水产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帮助下,梁高虎创新发展的“莲鱼立体种养”项目,通过“一水两用、一塘双收”模式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证明了在黄河沿岸及以北地区有发展“莲鱼立体种养”项目的巨大潜力。
“莲鱼立体种养”项目的成功实践,为芮城县莲藕产业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下一步,该县将以调整产业结构、多元化发展为契机,鼓励更多地方、群众尝试发展特色产业,进一步提高产业含“绿”量、含金量。
在融合中重塑乡村风貌
国庆中秋长假期间,被誉为“菊花小镇”的芮城县学张乡斜口村一派繁忙。农田里,村民忙着养护管理菊花;工厂里,现代化生产线紧张运转,工人将菊花清洗、烘干、包装,制成各种菊花产品。
斜口村紧挨芮城县城,虹吸效应让这个不知名的小村庄面临人口流失、发展乏力的现实困境。近年来,该村紧做菊花文章,打造一系列农文旅结合项目,重塑乡村风貌。
“过去种植菊花都是单打独斗,资源分散,难成规模。”斜口村党支部书记封国梁介绍,通过“党支部+企业+农户”模式,斜口村目前种植菊花超过3000亩,培育24家企业开发菊花产品,成功打造出一个集种植、加工、观光、游玩于一体的“菊花小镇”。2024年,斜口村举办的菊花节吸引了晋陕豫三省游客20万人次,为村集体增收300万元。
游客引得来,还要留得住。斜口村投资2000余万元开展整村规划,打造开放式党群服务中心,设立“芮城菊花小镇”形象标识,提档升级日间照料中心,并高标准打造入村道路6.8公里,建成菊花主题广场与公园,制定人居环境整治9项制度,有序推进村容村貌改造及文明乡风建设,为群众幸福加码。
游客李女士至今还保留着去年游览斜口村的美好记忆:菊花花海随风摇曳,路边小摊上特色美食香气扑鼻,村里道路宽广,村民和善可亲。“能欣赏到千姿百态的菊花,还可以体验、品尝多种特色美食,特别适合家庭出游。”
对当地人来说,以前总想走出小乡村的年轻人,如今在家门口也能干一番大事业。看到村里的菊花产业一片红火,30岁的村民张琪选择返乡创业。“去年,我每亩地收入1万元左右。”张琪说,在村里创业,可以说是钱多事少离家近,比以往外出务工更安心、舒心。
而在陌南镇庄上村,破落的窑洞经过修缮保护,摇身一变成了村里的光伏庭院。村里的荒坡荒地改造成了光伏廊道,建成以古村落为中心的零碳文旅景区和以居民住宅为中心的零碳村示范区,吸引了大量好奇游客一探究竟。如今,庄上村已经实现绿化、亮化、硬化、美化全面覆盖,生态宜居美丽乡村雏形已现,被评选为“中国零碳村镇示范村”。
山高水长,黄土流金。当传统农业邂逅现代文旅,当生态资源碰撞悠悠文脉,农文旅融合下的产业变革正在芮城这片沃野上茁壮生长、释放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