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推荐 >

法国小镇的“中国密码”:中法考古队惊现宋元外销瓷窖藏

来源:江南周末网时间:2025-08-13 16:55:12

  法国奥德省,卡尔卡松附近小镇——2025年8月13日,法国南部炽烈的阳光洒在拉格拉斯修道院(Abbaye de Lagrasse)旁一处看似寻常的考古探方上。泥土的芬芳混合着历史的尘埃,中法联合考古队领队埃洛迪·布兰博士(Dr. Élodie Blanc)手中的手铲突然触碰到一种异乎寻常的坚硬与冰凉。随着细刷轻柔拂去覆盖其上的泥土,一抹摄人心魄的青色幽光骤然闪现。“天啊!是青瓷!”布兰博士的惊呼瞬间打破了现场的宁静。紧接着,她的中国搭档、来自上海博物馆的资深考古学家李明远研究员俯身仔细观察,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看这釉色和刻花…是龙泉!绝对没错!” 就在今日,新华社援引法国《西南报》等媒体消息证实,这支中法联合考古队在拉格拉斯进行中世纪遗址例行发掘时,意外揭开了一个尘封七百年的秘密——一处窖藏丰富的宋元时期中国外销瓷器!这些跨越万里重洋、深埋于法兰西南部小镇地下的东方瑰宝,瞬间将时光拉回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年代。

  现场直击:淤泥中的“时间胶囊”

  通过视频连线,本网记者得以一睹这批惊世窖藏初露真容的震撼瞬间:

  埋藏之谜: 瓷器被精心放置在一个深约1.5米的椭圆形土坑内,坑壁规整。大部分器物被包裹在腐烂的植物纤维(可能为稻草或麻布)残留物中,并覆盖了一层较厚的黏土,形成了相对密闭的环境,这极可能是它们历经数百年仍保存完好的关键。

  数量与品类: 初步清理统计,窖藏包含完整或可复原瓷器逾60件,碎片若干。种类极为丰富:

  龙泉青瓷唱主角: 占据绝大多数。包括经典的莲瓣纹碗、菊瓣纹盘、双鱼洗、仿青铜器造型的鬲式炉,釉色以粉青、梅子青为主,温润如玉,部分器物内底模印有清晰的“河滨遗范”或“金玉满堂”款识。李明远指着其中一件硕大的刻划缠枝牡丹纹玉壶春瓶:“如此大体量且完美的龙泉青瓷,在国内都属罕见,堪称窖藏核心。”

  景德镇青白瓷(影青)点睛: 数量较少但异常精美。有带温碗的注壶、瓜棱形执壶,釉色莹澈,光照见影。

  罕见“混装”: 底层还发现少量磁州窑系的白地黑花瓷片和一件近乎完整的建窑兔毫盏,这种组合在以往海外发现中较为少见。

  初步断代: 综合器型、纹饰、工艺特征,考古队一致判断这批瓷器的年代集中于南宋晚期至元代早中期(约13世纪中后期至14世纪前期)。

  海丝新证:解码贸易网络的“密钥”

  此次发现的价值远超珍宝本身,为研究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极其珍贵的“时空坐标”:

  航线之谜: 以往在法国发现的中国外销瓷主要集中在北部港口(如鲁昂)和巴黎地区,多属明清时期。这批宋元瓷器出现在相对偏僻的法国南部内陆小镇拉格拉斯,实属惊人。布兰博士分析:“这强烈暗示了当时存在一条被低估的贸易路径:瓷器很可能经地中海重要港口(如马赛或蒙彼利埃)登陆,再通过内河(奥德河)或陆路商队,运抵当时宗教与商贸活跃的朗格多克地区。” 它可能连接着意大利商人(如热那亚、威尼斯)主导的地中海贸易网,甚至指向经埃及亚历山大港中转的路径。

  贸易规模与层次: 窖藏瓷器品质极高,以顶级龙泉青瓷为主。这证明在宋元时期,中国高端瓷器已能稳定供应给欧洲(特别是贵族和教会精英),且数量可观,并非零星流入。窖藏的“囤积”性质,可能反映了当时地方领主或修道院积累财富的一种方式。

  “中国热”的源头活水: 这批瓷器比欧洲大规模流行“中国风”(Chinoiserie)早了至少三百年。它们的存在证明,早在文艺复兴曙光初现之前,来自东方的精致器物已在欧洲精英阶层中流通,为后世对东方的想象与迷恋埋下了最早的种子。“它们是欧洲‘中国热’未被书写的序章。” 李明远强调。

  文明对话:中法考古的“黄金搭档”

  拉格拉斯的惊人发现,正是中法考古合作深耕多年的硕果:

  项目溯源: “朗格多克地区中世纪宗教与商贸遗址考古研究”项目始于2021年,由法国国家考古研究院(INRAP)与上海博物馆联合发起,旨在探究中世纪修道院经济及其与远程贸易网络的联系。选择拉格拉斯,源于其作为重要本笃会修道院所在地的历史地位及前期勘探显示的潜力。

  技术互鉴: 法方在田野精细发掘、三维扫描重建遗址方面经验丰富;中方则在瓷器鉴定、窑口判别、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此次发掘中,中方团队带来的便携式X射线荧光分析仪(pXRF)迅速在现场对瓷器胎釉成分进行了无损检测,为窑口判断提供了关键科学数据支持。

  理念交融: “合作不仅仅是共享技术,更是共享对历史的追问方式,”布兰博士说,“中国同事对器物背后生产体系、贸易网络的宏观视野,与我们关注地方社会消费的微观视角碰撞,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火花。”李明远则表示:“在法国小镇的泥土里触摸到来自故乡龙泉的瓷片,那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正是考古作为文明对话桥梁最动人的体现。”

  纹饰密码:东西方相遇的早期印记

  尽管窖藏瓷器主要为典型中国风格,但敏锐的学者们已捕捉到一丝早期“定制化”的蛛丝马迹:

  器型的适应? 一件龙泉窑大盘的尺寸(直径超过40厘米)远超当时中国国内常见规格,却与中东、欧洲流行的金属大盘形制相似,可能是为适应西方饮食习惯(如共享餐食)而特别制作。

  纹章的端倪? 在一件青白瓷执壶的底部,发现了一个模糊但独特的刻划符号,初步怀疑是欧洲家族徽章的简化雏形。如果最终确认,这将是中国外销瓷为欧洲贵族定制的最早期实物证据之一。

  双向影响的可能性: 李明远特别指出一件磁州窑系白地黑花瓷片上的纹样:“这种自由奔放的抽象卷草纹,与中国传统纹饰略有不同,反而与同时期中世纪欧洲手抄本装饰有神似之处。虽然尚难定论,但不排除当时中国工匠在接触异域商品后,尝试融入新元素以吸引更广阔市场。” 物质文化交流的初期试探性,在釉色间若隐若现。

  未来之路:珍宝归属与文明共享

  随着发掘工作转入实验室的精细清理与研究,这批珍宝的未来也备受关注:

  深入研究计划: 中法双方已达成协议,将共同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

  利用更先进的科技手段(如成分分析、残留物分析)追溯瓷器产地、流通路径。

  深入研究窖藏形成背景(为何埋藏?与当时宗教、政治动荡是否有关?)。

  将其置于全球贸易网络中,对比同时期欧洲、中东、东南亚发现的同类器物。

  展览与共享: 法国文化部表示,这批瓷器将在完成必要保护和初步研究后,于卡尔卡松城堡博物馆或图卢兹的圣雷蒙德博物馆进行首次专题展出。中方也正积极沟通,期望部分精品能纳入未来在中国举办的“海上丝绸之路”大展。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表示:“我们乐见其在法国得到良好展示与研究,也期待通过合作办展、数字共享等方式,让中国观众也能欣赏到这批印证丝路辉煌的国宝。”

  合作新范式: 拉格拉斯窖藏的发现,为文化遗产领域的国际合作树立了新标杆。它证明,在共同尊重、平等互利、学术共享的原则下,跨国考古不仅能揭示被遗忘的历史,更能促进不同文明间的深度理解与欣赏。正如布兰博士所言:“埋藏在这里的,不仅是中国的瓷器,更是连接东西方的共同记忆。守护与分享这份记忆,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夕阳为拉格拉斯古朴的石屋镀上金边。考古探方旁,中法学者们仍在小心翼翼地清理着最后几片瓷片。七百年前,这些来自江南烟雨、瓯江之畔的精美器物,穿越惊涛骇浪,最终停泊在这法兰西南部的静谧小镇。如今,它们的重现天日,不仅改写了海丝贸易的地图,更以泥土中绽放的青釉之光,无声地讲述着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永恒故事。卡尔卡松城堡的轮廓在暮色中愈发清晰,仿佛一位沉默的见证者,守护着这份横跨欧亚的“中国密码”,等待被世界重新解读。

网站底部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