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江南周末网时间:2025-08-13 16:46:09
上海/杭州/南京,2025年8月13日 — 清晨七点,67岁的赵建国准时出现在上海浦东某社区的“乐龄创客空间”。他面前摊开的不是象棋盘,而是3D打印笔、简易编程机器人和一叠精心准备的教案。这位前航天工程师的“新工作”,是为社区里的孩子们开设“趣味科技启蒙课”。“比带孙子有挑战多了!”赵工笑着调试设备,眼里闪着年轻时的光。就在今日,上海、杭州、南京等长三角核心城市的人社部门联合发布《支持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指导意见》,首次从区域协同层面,系统性鼓励探索“时间银行”、“技能导师库”、“轻创业孵化”等新模式,为像赵工这样渴望“再出发”的活力老人铺路。一场关于“退而不休”的社会实验,正在这片经济发达、老龄化程度加深的土地上蓬勃展开。
人物群像:银发族的“第二人生”进行时
赵建国的“社区科技课堂”: “以前搞火箭,现在教娃娃,都是探索未知。”退休五年的赵建国发现,社区里双职工家庭的孩子课余缺乏优质科普资源。他利用专业所长,自费购置设备,在街道支持下办起免费科技课。从空气动力小实验到简易机器人编程,课程场场爆满。“看着孩子们眼里的光,我觉得自己还在‘发射塔’上!”动力是热爱,挑战则是持续更新知识库和适应孩子的注意力节奏。
王丽华的“研学顾问”新角色: 在杭州西湖畔的某文化机构,62岁的前特级语文教师王丽华正为一条“宋韵文化研学路线”做最后打磨。她丰富的文史知识、生动的讲解能力,以及对青少年认知特点的精准把握,使其成为研学市场争抢的“银发顾问”。“退休不是终点,是把讲台搬到了更广阔的天地。”她享受将知识转化为深度体验的过程,收入也补充了养老金。挑战在于需学习新媒体营销,让传统“师者”魅力触达网络时代的家长。
周美芬的“苏绣云端工作室”: 江苏苏州镇湖街道,69岁的国家级非遗苏绣传承人周美芬,在女儿帮助下开起了抖音小店和微信视频号直播间。“‘芬姨手作’现在粉丝有十几万哩!”她展示着手机订单,不乏海外客户。直播间里,她一边飞针走线演示双面绣绝活,一边讲解纹样寓意。“老祖宗的手艺不能断在我手里,网络让更多人看见了。”线上创业让她经济更自主,挑战则是应对物流、客服等陌生环节,以及长时间直播的体力要求。
模式创新:从“时间银行”到“企业导师”
《指导意见》的出台,为这些个体探索提供了制度支撑和规模化可能:
“时间银行”:互助养老的温情循环(上海静安案例)
在静安区江宁路街道,“智慧养老时间银行”小程序运营已满一年。65岁的退休护士李阿姨累计为3位高龄老人提供了上门基础健康监测服务,积累了120个“时间币”。如今,她可以用这些“币”兑换社区年轻志愿者提供的家电维修或陪同就医服务。“帮人就是帮己,心里踏实。”街道负责人介绍,该模式已吸引超800名低龄老人注册,服务兑换率达85%,有效缓解了专业养老服务压力,更构建了守望相助的社区纽带。关键难点在于服务的标准化、跨区域通兑和长期可持续运营。
“企业返聘导师”:制造业技艺传承的桥梁(宁波案例)
面对“老师傅退休、年轻人断层”的困境,宁波某精密制造企业试点“银龄导师制”。68岁的八级钳工陈师傅被高薪返聘,任务明确:半年内带出两名能独立操作核心设备的徒弟。“图纸在脑子里,手感在肌肉里,这些课本教不了。”企业设立专项津贴,师徒捆绑考核。实施半年,关键岗位良品率提升5%,徒弟流失率显著下降。该模式被写入《指导意见》,鼓励在传统制造、手工业等领域推广,破解“人走技失”困局。
社会刚需:何处亟需“银发智慧”?
长三角旺盛的社会需求,是“银发再就业”兴起的深层土壤:
社区治理与服务: 社区调解、业委会运作、邻里互助等,亟需熟悉社情、富有威望的长者参与。育儿经验丰富的退休人士可补充普惠托育力量。
文化传承与教育: 非遗技艺、地方文史、传统手工艺传承面临断代风险,老艺人和老教师是不可替代的“活化石”。研学、课后服务等市场渴求优质师资。
特定领域咨询: 资深律师、工程师、会计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群,其经验在顾问、督导岗位上价值巨大。
乡村振兴: 返乡退休干部、教师、技术人员可带动乡村治理、产业发展和文化建设。
破障前行:观念、政策、技能的三重门
尽管前景广阔,但“银发再出发”仍面临现实阻碍:
观念之锢: “该享清福了”、“跟年轻人抢饭碗”等社会舆论,以及子女出于担忧的反对,让部分老人望而却步。“儿子当初坚决反对我开课,怕累着,”赵建国坦言,“后来看到我精神头更足了,才慢慢支持。”
政策模糊地带:
社保“天花板”: 多数再就业老人已领取养老金,额外收入是否影响待遇?现行政策一般无影响,但信息不对称导致顾虑。
劳动关系认定难: 灵活就业形式多样,如何界定劳务关系?权益受损如何维权?《指导意见》提出研究制定老年灵活就业者劳动保障指引,但细则待落地。
税收优惠缺位: 针对雇佣老年人的企业或老年创业者,缺乏专项税收激励。
技能鸿沟: 数字技能不足是普遍短板。王丽华报过三个手机摄影班,周美芬至今依赖女儿处理客服消息。《指导意见》要求整合资源,为有意愿的老人提供针对性技能培训(尤其是数字化应用)。
价值重塑:长寿时代的“新退休主义”
“这份《意见》的深层意义,是推动社会重新定义‘老年’和‘退休’。”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于海指出。在人均预期寿命突破80岁、健康余寿延长的背景下,60-70岁群体远未进入传统意义上的“衰老期”。将他们简单视为“被抚养对象”,是对宝贵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退休不应是‘退出’,而是人生舞台的转换。” 于海强调,“银发再就业”的核心价值在于:
个体层面: 保持社会连接,延缓身心衰退,实现经济自主与自我价值再确认。
社会层面: 缓解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尤其经验型岗位),激活“银发经济”,促进代际融合与知识传承。
文化层面: 打破“年龄歧视”,构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积极老龄化社会图景。当经验、智慧和闲暇时间转化为可持续的社会价值,“老年”便不再是负担,而成为可再开发的“富矿”。
夕阳映照着南京秦淮河畔一处新开的“长者创业孵化基地”,几位老人正热烈讨论着短视频营销策略。赵建国在社区群里发布新一期科技课预告,瞬间名额抢空;王丽华带领的研学团行走在苏堤,少年们的笑声与她的讲解交织;周美芬的直播间又亮起了“开播”提示灯…长三角的“银发族”们,正以主动的姿态,在政策东风的托举下,将“养老”变“享老”,用经验兑换尊严,书写着“第二人生”的无限可能。这场“退而不休”的实验,关乎个体晚晴,更关乎一个区域乃至一个国家如何从容应对“银发浪潮”的未来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