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推荐 >

台风“鲸鱼”登陆后的48小时:石塘渔村的坚韧与守望

来源:江南周末网时间:2025-08-13 16:33:08

  浙江温岭,2025年8月13日 — 清晨六点,台风“鲸鱼”过境后的第一缕阳光艰难地穿透厚重的云层,照在温岭市石塘镇五岙村的断壁残垣上。空气中弥漫着海腥味、淤泥味和被连根拔起的草木气息。68岁的老渔民林阿婆站在自家被掀掉半边屋顶的石屋前,赤着脚踩在湿漉漉的瓦砾中,弯腰拾起一个沾满泥浆的相框——那是她儿子多年前在渔船上拍的合影。“人没事就好,屋倒了还能再修。”她抹了把脸,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泪水。昨日(12日)傍晚6时许,今年第9号台风“鲸鱼”裹挟着14级狂风和如注暴雨,在台州沿海强势登陆,石塘首当其冲。如今,风暴虽已远去,但挑战远未结束,灾后恢复的48小时黄金期,正考验着这座千年渔镇的韧性与守望。

  风雨同舟:渔村人家的48小时实录

  林阿婆的“生死时速”: 12日下午3点,狂风已卷起数米高的海浪拍打着海堤。当村干部第三次敲响林阿婆的家门时,倔强的老人终于同意撤离。“我在这石头屋里住了50年,什么风浪没见过?”但看着窗外越来越骇人的海况,她最终被说服。仅仅两小时后,她家后墙就被倒下的老树砸穿,屋瓦被掀飞大半。此刻,在村避灾中心吃着热粥的林阿婆心有余悸:“要不是他们硬拉我出来……”

  民宿老板陈哲的“双重打击”: “观海听涛”民宿的年轻老板陈哲站在一片狼藉的院子里,价值百万的270度海景落地窗只剩下扭曲的框架,精心打造的无边泳池里填满了断枝和垃圾。台风前夜,他带领员工通宵加固门窗、转移贵重物品。然而,风暴的力量远超预期。“损失惨重,”他苦笑着,但眼神坚定,“可你看,主体结构还在!清理完,重新设计,赶在国庆前再开业!”这位返乡创业的年轻人,骨子里有着渔家子弟不服输的劲头。

  “海归”赵莉的“避灾点厨房”: 留学归来的赵莉,本计划在自家老宅开间文创咖啡馆。台风来袭,她主动将自家坚固的新楼房一层腾出,成了临时避灾点。13日一早,当电力尚未恢复,她就用储备的煤气罐和纯净水,和妈妈一起为二十几位邻里和抢险队员煮起了热腾腾的海鲜面。“小时候台风天,邻里就是这样互相帮衬的,”赵莉说,“这让我觉得,回来是对的。”

  生命至上:高效运转的应急体系

  “鲸鱼”登陆前夕,一场与时间赛跑的转移安置行动在石塘镇全面铺开。

  网格化动员: 镇、村两级干部和党员组成“红色小分队”,按照“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原则,依托“浙政钉”基层治理平台,对危房户、地质灾害点住户、海上作业人员、养殖户、独居老人等进行精准定位和包干到户动员。

  海陆空联动: 消防、武警官兵成为攻坚力量,在风浪最大的时刻,成功营救出因交通中断被困在低洼地带的最后几名群众。民间救援队如“红豹救援队”则利用冲锋舟,协助转移近海养殖区的值守人员。空中,应急管理部门的无人机持续巡查,确保无遗漏。

  避灾点的“临时社区”: 设在石塘镇中心小学体育馆的避灾点,容纳了三百余人。折叠床整齐排列,应急照明灯亮着,志愿者分发着水和食物。穿着红马甲的社工组织孩子们画画、做游戏,安抚惊恐的情绪;镇卫生院的医生设立临时医疗点,处理轻微外伤和慢性病用药需求。尽管拥挤,但秩序井然,透着人情暖意。

  靠天吃饭的无奈:风浪后的生计之殇

  对于世代以海为生的石塘人,“鲸鱼”带来的不仅是家园的伤痕,更是生计的重创。

  近海养殖“全军覆没”: 在五岙村外的海塘,成片的紫菜架、牡蛎筏被狂风撕扯得七零八落,漂浮在海面上。养殖大户老李蹲在岸边,望着眼前惨状,沉默地抽着烟。“一季的心血,全泡汤了。重新投苗、搭架子,成本巨大,还要看老天爷脸色。”

  渔港伤痕累累: 石塘中心渔港内,多艘来不及转移的小型渔船相互碰撞挤压,船体受损严重。码头护岸部分被巨浪掏空,吊机设备也有不同程度损坏。渔业部门正紧张评估损失,抢修基础设施。

  开渔季蒙上阴影: 距离东海全面开渔(通常9月中下旬)仅剩一个多月。此次台风导致大量网具、浮标等生产工具损毁丢失,渔船维修时间紧迫。“能不能按时出海,能出多少船,都成了问题。”一位渔业合作社负责人忧心忡忡。渔民们面对“靠天吃饭”的现实,眼中交织着无奈与倔强:“渔网破了还能补,船坏了还能修,只要人还在,海还在,总有希望。”

  科技赋能:防灾减灾的“智慧之眼”

  在抗击“鲸鱼”的过程中,科技力量成为守护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支撑。

  AI盯牢“最后的渔船”: 台风逼近时,依托“浙渔安”系统,当地渔业管理部门通过AI智能识别技术,对辖区所有渔船进行实时监控。系统能自动识别未按规定回港或转移避风的渔船,并立即报警、精准定位,大大提高了指令执行的效率和安全性。此次台风中,石塘所属渔船100%按时回港避风。

  无人机“火眼金睛”勘灾情: 13日清晨,多架搭载高清摄像头和多光谱传感器的无人机在石塘上空盘旋。它们快速扫描受灾区域,将倒塌房屋、道路阻断、山体滑坡、海塘损毁等关键信息实时回传至应急指挥中心,生成精准的灾情热力图和损失评估报告,为救援力量精准投放和灾后重建规划提供了“第一手情报”。

  “云广播”穿透风雨传信息: 传统广播在狂风暴雨中可能失效。石塘镇各村社普遍部署的智能应急云广播系统,通过IP网络传输,即使在恶劣天气下,也能清晰地将预警信息、转移通知、安全提示等传递到家家户户,成为风雨中的“定心丸”。

  心灵港湾:灾后不可忽视的“安心工程”

  风雨渐歇,家园重建的砖瓦声响起,而心灵的修复同样刻不容缓。

  沉默的老渔民: 经历过多次台风的老渔民林伯,坐在自家半塌的院墙边,久久不语。社工小王主动上前攀谈,递上一杯热水。“老伯,损失不小,心里难受就说说?”林伯摆摆手,指了指远处正在清理废墟的儿子儿媳:“看到他们年轻人在忙,我心里就踏实了。风浪总会过去,习惯了。”话语平静,却藏着历经沧桑后的坚韧,也透着一丝需要关注的疲惫。

  孩子的恐惧与抚慰: 在避灾点的角落里,6岁的小女孩圆圆紧紧抱着志愿者送来的毛绒玩具,对窗外呼啸过的风声仍心有余悸。来自当地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的专业心理咨询师和受过培训的志愿者,正通过沙盘游戏、绘画等方式,引导孩子们表达恐惧,学习应对灾害情绪的方法。

  志愿者的温暖接力: 除了物资发放和清理环境,一支由本地教师、退休干部和大学生组成的心理援助志愿小队,穿梭在安置点和受灾村民家中,进行“心理急救”,倾听诉说,提供情感支持,识别需要专业干预的重点人群。“让乡亲们知道,他们不是独自面对,整个社会都在关心,这很重要。”志愿者领队张老师说。

  夕阳西下,石塘镇的灯火在断断续续地亮起。码头上,渔民们开始修补破损的渔网;民宿老板陈哲清理完最后一片碎玻璃,拍下废墟照片发到朋友圈:“推倒重来,预约请早!”;社工们仍在走村入户,记录需求,传递温暖。“鲸鱼”肆虐的痕迹依然刺目,但在这片被大海锻造的土地上,重建家园的号子已然嘹亮。48小时的争分夺秒,不仅是对基础设施的抢修,更是对生活信念的重铸。浙东渔村,在风暴的洗礼后,正以其特有的粗粝生命力,迎向下一片风平浪静的海。

网站底部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