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江南周末网时间:2025-08-13 16:21:52
敦煌,2025年8月13日 — 炽烈的阳光炙烤着戈壁滩,而在莫高窟第328窟幽深清凉的洞窟内,修复师张明华正屏息凝神。他手中的竹制工具轻如鸿毛,小心翼翼地剔除壁画边缘几近脱落的细小泥屑。每一次触碰,都如同在历史的脉搏上行走。“呼吸都得控制,”张明华轻声说,头灯的光束在千年佛陀慈悲的面容上投下柔和的光晕,“颜料层太脆弱了,一点气流、一点湿度的波动,都可能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就在今日,一项旨在让这些脆弱瑰宝“延年益寿”的宏大工程正式拉开帷幕——国家文物局与敦煌研究院联合宣布,莫高窟启动史上规模最大、技术最系统的“预防性保护”工程。
“治未病”:科技赋能守护千年色彩
与此前主要针对已出现病害(如起甲、酥碱、空鼓)的壁画进行抢救性修复不同,本轮工程的核心是“预防性保护”——在问题发生之前进行干预和管理。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所长于宗仁研究员强调:“这标志着保护理念的根本性转变,从‘救火队’转向‘保健医’,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延缓文物的衰老进程。”
尖端科技是此次工程的基石:
智能传感监测网: 在重点洞窟(如第45窟、第220窟等盛唐杰作)的关键位置,部署了新一代微型环境传感器网络,实时、无间断地监测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强度甚至墙体微振动等数十项参数。数据通过低功耗物联网传输至“敦煌石窟监测中心”大数据平台。
微环境精准调控系统: 基于实时监测数据,智能系统将自动调节安装在窟门或特定位置的调湿、调温设备,必要时启动低扰动空气净化循环,力求将窟内微环境波动控制在最小范围,为壁画营造一个“恒温恒湿”的稳定摇篮。
无损检测“透视眼”: 工程大规模运用高光谱成像技术,如同给壁画做“CT扫描”,无需取样即可精准识别肉眼看不见的颜料成分变化、潜在病害分布及早期隐患。激光拉曼光谱仪则能深入颜料分子层面,分析其结构稳定性,为评估壁画健康状况提供分子级“体检报告”。
新型环保材料: 在必须进行局部加固干预的区域,工程将应用最新研发的纳米级加固材料。这些材料具有极佳的渗透性、兼容性和长期稳定性,能有效加固酥松的地仗层而不改变壁画外观和质感。
回望来路:从常书鸿的坚守到科技赋能的传承
莫高窟的保护史,本身就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奋斗史。1944年,常书鸿先生毅然放弃巴黎优渥生活,在战火纷飞、物资匮乏的年代来到敦煌,筚路蓝缕,创建了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前身)。他和早期守护者们用临摹、清沙、修筑土坯墙等最原始的方式,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保住了莫高窟的命脉。
“常先生他们那一代,是‘守护神’,用血肉之躯和满腔赤诚挡住了最猛烈的风沙和人为破坏,”敦煌研究院老专家孙儒僩动情地回忆,“我们这一代,接力进行科学保护和抢救性修复,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现在的新一代,则站在科技的肩膀上,用更智慧、更前瞻的方式‘防患于未然’。这是几代敦煌人跨越八十载的接力传承,目标从未改变——让莫高窟活得更久、更好。”
挑战与平衡:开放共享中的保护难题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如何平衡文物保护与公众共享,成为无法回避的挑战。洞窟内持续涌入的游客,其呼吸、体温、甚至衣物纤维都会改变微环境,加速壁画老化。目前,莫高窟严格执行每日6000人次的预约限流,并对开放洞窟实施轮休制度。
数字化技术提供了重要解决方案。“数字敦煌”工程已完成了近300个洞窟的高精度数字化采集和虚拟漫游制作。游客在实体洞窟参观前,可通过球幕影院沉浸式欣赏高清数字影像;参观后,还能在“云游敦煌”小程序等平台深度探索。这有效缩短了游客在实体洞窟的停留时间,缓解了开放压力。
“数字化不是替代,而是延伸和互补,”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指出,“它让脆弱或未开放的洞窟得以‘数字重生’,供全球研究者和爱好者共享。而实体洞窟的‘限量’开放,恰恰是为了确保子孙后代依然能亲身感受到那份穿越千年的震撼与温度。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保护’与‘传承’的核心使命。”
未来之忧:气候变化下的新考题
正当科技为莫高窟保护注入强大动力时,一个更宏大、更严峻的挑战正悄然逼近——全球气候变化。监测数据显示,近年来敦煌地区极端天气事件增多,沙尘暴频率和强度有所上升,夏季高温期延长,温湿度波动幅度加大。
“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是系统性的,”于宗仁所长忧心忡忡,“更频繁的强降雨可能增加崖体渗水风险;更剧烈的温差波动会加速壁画地仗和颜料层的应力疲劳;更强的沙尘暴则直接威胁着窟区环境和窟内清洁。这些都是预防性保护必须纳入考量的新变量。”
为此,敦煌研究院已着手建立气候变化对石窟影响的风险评估模型,并与国内外气象、环境科研机构合作,探索更主动的适应性保护策略。这包括在窟前区域试验新型防风固沙植被,研究极端气候条件下的洞窟应急封闭与管理预案,以及持续升级监测预警系统以应对更复杂的环境挑战。
在鸣沙山的见证下,莫高窟的新一轮守护行动已然启程。从常书鸿先生点燃的第一盏守护之灯,到如今覆盖洞窟的智能感知网络,科技的进步赋予了文物保护前所未有的能力。然而,面对永恒的艺术与有限的人类力量,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挑战,“预防性保护”不仅仅是一项工程,更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永恒承诺——让大漠深处的千年佛光,继续照亮人类文明的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