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江南周末网时间:2025-08-13 17:37:36
湖州,2025年8月13日 — 烈日炙烤着太湖南岸的菱湖镇,62岁的老农沈金根蹲在田埂上,眉头紧锁。他面前,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稻田:左边自家承包的常规田块,田埂边沟渠里的水正汩汩流入,漫过禾苗根部;右边则是镇里推广的节水示范田,一根根细小的黑色滴灌带如同“毛细血管”,精准地匍匐在稻丛下,土壤湿润却不见明水。“往年这时候,沟渠水哗哗响,心里才踏实。今年老天爷不开眼,水库水位告急,再这么‘泡田’,水不够用了!”就在今日,面对持续高温少雨引发的局部旱情预警,苏浙皖三省紧急召开农业抗旱保供视频会议,将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列为重中之重。一场关乎“江南水乡”饭碗与未来的农业用水革命,正从太湖水网间的稻田、果园、菜地里悄然兴起。
田野对比:从“漫”到“滴”的效益跃升
在湖州市吴兴区金农生态农业基地,节水与否的差异触目惊心:
传统水稻漫灌区: 沟渠引水入田,水深常年维持在5-8厘米,直至收割前才放水晒田。基地负责人算了一笔账:每亩稻田一季需耗水约800立方米。烈日下,水面蒸腾强烈,田埂渗漏明显,大量水资源被无效消耗。
滴灌水肥一体化示范区: 这里看不到明水。滴灌带埋于稻丛根部土层下5厘米处,根据水稻不同生长期需水规律,通过智能系统定时、定量、精准输送水分和液态肥。“就像给水稻‘打点滴’,”技术员小陈解释。传感器实时监测显示,土壤湿度稳定在作物最适范围。实测数据令人振奋:亩均耗水量降至350-400立方米,节水超50%! 更意外的是,因避免了长期淹水导致的根系缺氧和病害滋生,加上养分精准供应,该示范区水稻预计亩产反增5%以上,稻米品质(整精米率、蛋白质含量)也显著提升。
果园与菜地的“水雾”革命: 在邻近的精品葡萄园,微喷系统在清晨和傍晚喷洒出细密水雾,既满足作物需求,又有效降低园区温度,减少高温落果。蔬菜大棚里,悬挂式喷灌机如同“智能雨师”,均匀洒水,避免了传统沟灌造成的土壤板结和病害传播。基地经理坦言:“节水后,水费、电费(抽水)、肥料成本都降了,果子更甜,菜形更好,卖价也高了。”
技术赋能:当农田装上“智慧大脑”
高效节水的背后,是一套融合物联网、大数据、自动控制的智能灌溉系统:
感知层——“农田CT机”: 分布在田间的土壤墒情传感器(探针式、TDR型)如同“触角”,实时监测不同土层深度的温度、湿度、盐分等数据;小型气象站则捕捉光照、降雨、温湿度、风速等环境参数。
神经中枢——“云平台”决策: 所有数据通过低功耗物联网(NB-IoT/LoRa)传输至云端农业大数据平台。平台内置作物生长模型和专家知识库,结合实时数据与未来天气预报,自动计算出最优灌溉时间、水量及肥料配比方案。“系统比老经验更懂作物‘渴不渴’、‘饿不饿’。” 基地技术员展示着手机APP上的灌溉指令。
执行层——“智能水龙头”: 指令下达至田间控制器,自动启闭电磁阀和水泵,精确控制灌溉时长与流量。水肥一体化设备同步按比例注入液态肥,实现“水肥同施”。
推广之困: 尽管效益显著,但系统成本仍是门槛。一套覆盖百亩的智能滴灌系统(含传感、控制、管网)初始投入约8-12万元。政府补贴虽覆盖30%-50%,剩余部分对普通农户仍压力巨大。此外,系统维护、数据分析解读对农民的数字素养提出新要求。
老农转身:从“心疼钱”到“算清账”
技术推广,最难的是观念的破冰。沈金根的经历颇具代表性:
初闻抵触:“花几万块铺管子?有这钱不如多买点肥料!” 去年镇里推广时,老沈嗤之以鼻,坚信“水稻水稻,没水哪能长好?”。
半信半疑: 在农技员反复劝说和参观示范田后,他勉强拿出2亩“试验田”,享受了高额补贴。安装时,他看着工人在田里“拉线布管”,嘀咕着“搞这么复杂”。
眼见为实: 今夏旱象初显,老沈的漫灌田需日夜守水,还因上游限水与人争执。而他的滴灌田,手机一点就自动浇水,“省心省力!”更让他吃惊的是收获时:滴灌田稻穗更沉实,谷粒饱满,产量多了百来斤,米贩子出价还高一毛钱。
主动求变: “以前觉得水是老天爷白给的,不算钱。现在才明白,省水就是省钱、省工、多打粮!”老沈计划明年贷款把剩下的地全改成滴灌,“儿子都笑我成了‘科技迷’。”
政府配套也在跟进:苏南多地设立“节水灌溉服务队”,提供安装、维修、培训“一条龙”服务;针对小农户,推广“合作社统一建设+农户租用”模式,降低初始投入压力。
生态账本: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
高效节水带来的效益,远不止经济账:
“救命水”留给明天: 太湖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逼近生态警戒线。农业是用水大户,推广节水灌溉可显著减少对地表水(尤其干旱期)和地下水的开采压力,维系河湖生态基流。
“污染源”大幅削减: 传统漫灌导致大量化肥农药随水流失,是河网富营养化的重要推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使化肥利用率从30%-40%提升至60%以上,农药流失减少约50%,有效减轻农业面源污染。“流出去的水清了,太湖蓝藻爆发的压力也能小一点。”湖州生态环保局工程师表示。
“品质牌”越擦越亮: 精准的水肥调控,减少了作物生理胁迫,提升了果实糖度、蔬菜口感、稻米品质,契合消费升级需求,为“江南牌”农产品赢得更高溢价空间。
长效机制:让“节水者”真正受益
要让节水从政府推动的“要我节”,转变为农民主动的“我要节”,长效机制是关键:
水权改革“动真格”: 嘉兴市试点农业水权确权登记,将灌溉用水总量指标细化分解到灌区、合作社甚至农户,颁发电子水权证。农户节余的水量,可在政府监管平台进行交易,获得真金白银的收益。“水成了‘有价资产’,省下来能卖钱,谁还舍得浪费?”试点区农户尝到了甜头。
水价杠杆“精细化”: 告别“大锅水”,推行农业用水“定额管理、超用加价”。江苏部分灌区实施阶梯水价,在定额内享受优惠价,超定额部分大幅提高水费,用经济手段倒逼节水。同时,将节水成效与农业补贴、信贷支持挂钩,形成正向激励。
技术创新“可持续”: 鼓励研发更低成本、更易维护的适用型节水设备;探索利用AI优化灌溉模型,进一步挖掘节水潜力;推动再生水(处理达标尾水)用于农业灌溉,拓宽水源。
夕阳下,沈金根蹲在滴灌田边,手指捻着饱满的稻穗,脸上有了笑意。不远处,智能灌溉控制器上的小灯有节奏地闪烁,如同江南水乡农业跳动的“节水脉搏”。告别大水漫灌的粗放时代,这场依托科技与制度创新的农业节水革命,不仅关乎当下抗旱保供,更是在为鱼米之乡的永续发展,注入生生不息的绿色动力。饭碗要端牢,绿水青山也要守住,精打细算的“水文章”,正书写着江南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答卷。